導 讀
失智癥的癥狀特征是記憶、語言、解決問題和其他思維能力受損,阿爾茲海默病、腦血管疾病、額顳葉變性以及海馬硬化等是主要原因,多發生于老年人群體。近年來,隨著博物館老年觀眾服務的拓展及“適老化”設計等問題的深入探討,失智癥老人服務也逐漸受到博物館界關注。集體記憶與個體記憶的互動可以為博物館失智癥老人服務提供理論解釋,而與實踐經驗緊密相連的“文化干預”概念可以彌補理論層面的不足。
本文通過探討文化干預和博物館失智癥老人服務的聯系,梳理文化干預視域下的博物館失智癥老人服務方式,歸結為參觀、表演與創作、集體參與三個層次,進一步分析我國博物館失智癥老人服務在實施層面所面臨的困境,繼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為我國博物館開展失智癥老人服務提供理論支撐。
一、文化干預和博物館失智癥老人服務的聯系
文化干預在社會學、教育學、文學、心理學等不同研究領域擁有不同的理論內涵,但共同表達出文化作為一種內在因素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并通過某些載體呈現出來,從而形成個體差異的基本特性。文化干預秉持的是一種文化精神醫學觀點,即人不僅是生物、心理、社會的人,更是文化的人。人們在成長過程中會因為不同的歷史文化因素影響而形成獨特的心理認知,因此,文化干預常用于一些心理健康療愈場景,可以通過還原文化因素的方法對患者進行干預,調整他們的心理狀態和存在感知。
目前,國內護理研究領域的相關研究僅僅是將博物館失智癥老人服務歸入到“懷舊療法”這一類型,并未關注到“文化干預”。但國外的博物館實踐與研究已經開始注意到“文化干預”與博物館失智癥老人服務的聯系。2013年,英國利物浦國家博物館在《記憶之家癡呆癥訓練項目評估:北方模式》報告中,將文化干預和博物館失智癥老人的服務聯系了起來,并最終在《評價與報告,利物浦國家博物館的記憶之家2012—22:提升博物館在健康和社會關懷中的作用》報告中將記憶之家項目表述為老年癡呆文化干預的最佳服務項目。
與此同時,有關文化干預和博物館失智癥老人服務的研究也逐漸受到社會的關注。萊婭·德爾法-洛巴托團隊認為博物館和文化機構為失智癥老人設計的文化活動是一種文化干預措施。他們發現,文化干預后的認知障礙患者在一般認知、生活質量、情緒健康、社交溝通等方面有顯著的改善,抑郁癥狀有所減輕,但是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文化干預可以改善記憶、語言或日常功能,而且患者冷漠、悲傷、激動或焦慮的情緒也沒有顯著減少。之后的一份研究分析仍然無法明確證明博物館和文化機構的文化干預措施對認知障礙患者具有臨床方面的顯著效果,其作用主要是應用在非臨床方面,如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社會化、自尊、情緒健康等。此外,皮拉爾·A. 萊特朗多等系統回顧了失智癥患者及其護理人員的以藝術和文化為基礎的干預措施,其中在博物館或者藝術館進行的干預活動占一半以上。他們肯定了以藝術和文化為基礎的干預對失智癥老人人際溝通和認知方面的有益影響,并建議未來的研究需要進一步探討文化干預措施對不同程度患者的影響。
由此可見,文化干預視域下的博物館失智癥老人服務,可以看作是博物館文化場域中基于個體記憶與集體記憶互動的內在原理,運用博物館藏品及一系列具體的博物館工作策略喚起失智癥老人個體記憶,并促進他們重獲自我認同的一種非藥物治療方法。因此,進一步探究文化干預視域下的博物館失智癥老人服務的主要方式,有助于更為深入了解其基本特征,促進我國博物館失智癥老人服務的建立與發展。
二、文化干預視域下博物館失智癥老人服務的主要方式
2021年,萊婭·德爾法-洛巴托等在《文化活動對認知障礙患者的益處綜述研究》中將文化干預措施分為音樂、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創造藝術、舞蹈、文學藝術、故事和混合形式療法等類型。2023年,皮拉爾·A. 萊特朗多等認為以藝術和文化為基礎的失智癥干預措施包括:博物館與畫廊的參觀與活動、表演和表演藝術、基于遺產的活動、講故事、戲劇活動和音樂活動。據此,或許可以將博物館失智癥老人服務方式進一步總結為參觀、表演與創作、集體參與三個層次。
1參觀
博物館為失智癥老人設置無障礙日,邀請他們前來博物館參觀,是博物館失智癥老人服務最常見的一種方式,也是最基本的服務方式。這種形式既保障了失智癥老人的文化享有權,又可以通過文化記憶中的象征物喚起其個體記憶和改善認知。一方面,博物館能夠以自有的藏品資源、活動參與者的調查結果為基礎,呈現與失智癥老人個體記憶有關的物件,通過參觀、欣賞或是沉浸式體驗刺激失智癥老人的大腦功能,喚起與之相關的記憶,從而達成改善認知的目的。另一方面,參觀這個行為本身可以讓失智癥患者感受到社會的關愛,享受到與常人一般的公共服務,緩解病患帶來的恥辱感。相關的成功案例有:美國菲奇堡藝術博物館與美國生活護理中心合作開發的“The Hidden Treasures”(隱藏的寶藏)項目、意大利佛羅倫薩馬里諾·馬里尼博物館“Art in Your Hands”(藝術在你手中)項目等。此外,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流行期間,英國利物浦國家博物館運用數字化技術,打造出英國首個沉浸式體驗的移動博物館,將博物館送進社區,幫助老年失智癥患者克服孤獨感。2023年上海金橋碧云美術館也進行過類似的嘗試:面向認知障礙人士,開展“愛在身邊——一場關于記憶的展覽”無障礙藝術導覽系列活動。
2表演與創作
文化干預視域下博物館失智癥老人服務的第二個層次是表演與創作。在參觀的基礎上,博物館利用自己的館藏特色,為失智癥患者提供各種行為表演或者創作的機會。這是一個文化表達的過程。博物館專職教育工作者通過引導患者闡發內心的情感與過去,來進行創作和表達,連接起過去和現在,幫助他們重新完成自我定位。因為人們在創作和表達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流露自己的情感、態度和觀點,回憶起過去。盧浮宮的“Le Louvre en tete”(前面就是盧浮宮)項目,不僅引導失智癥老人觀看欣賞藝術作品,還設計相應的教育活動,鼓勵他們自己動手創作藝術。英國利物浦國家博物館將創作行為與數字化技術結合起來,推出了“My House of Memories App”(我的記憶之家應用程序),失智癥老人既可以通過應用程序觀看由文物圖片、聲音和視頻等組成的預設項目,還可以根據個人情況將最喜歡的物品保存到數字存儲樹、數字存儲框或時間線上進行自由組合,上傳分享自己的個體記憶。
3集體參與
集體參與是一種綜合性的服務層次。失智癥老人在博物館這個共同的記憶場域下,通過與相同群體、護理人員,以及家庭、社區等成員進行互動和交流,在教育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建立起共同的認知與可視化的“過去”。由此促使患者整合與之相關的過去的身份,回歸社會集體之中,重獲集體身份。2016年,丹佛藝術博物館與當地的音樂、舞蹈團體合作,進行創造性的節目設計,讓藝術和音樂作品的參與者參與到音樂創作的過程。其間在教育工作者的主導下,患者們一同討論歌詞、演奏歌曲,通過對當代音樂與樂團的共同認識,鞏固彼此的聯系,促進社區參與。
三、文化干預視域下我國博物館失智癥老人服務面臨的困境
1博物館業務形態的調整
收藏、保護、研究、陳列、教育和傳播是博物館基本業務形態。為了服務失智癥老人,這些業務形態或多或少都需要做出一些調整。首先是“收藏”。博物館需要增加近現代藏品的收藏和保護,并根據失智癥老人所處的時代特點及需要開展藏品研究。其次是“陳列”。現有展覽的主題和內容在策劃之初都未考慮到失智癥老人的參觀問題,失智癥老人可能根本無法理解現有展覽內容,因此面臨調整或者是量身打造專門的展覽。再次是“教育” 活動的設計。在內容方面,博物館導覽內容必須要更簡易,重點不在于知識內容的傳達,而在于和失智癥患者的互動。這表明與之相應的教育活動也需要根據失智癥老人的實際接受能力進行調整。
2博物館運營管理的壓力
一直以來,資金不足和人才缺乏是制約我國博物館發展的主要因素。一方面資金不足。增加失智癥老人的服務會進一步加重博物館運營管理上的壓力,尤其是對中小博物館而言。博物館要服務失智癥老人,可能需要為失智癥老人設定專門的參觀日,需要購買安全設備、更新場館設施。這些都會增加現有博物館的開支。而當前各個博物館的運營經費主要來源于免費開放補貼,因此這類型服務的開支的歸屬和來源也需進一步明確。另一方面專業人員缺乏。有關失智癥老人服務的活動設計與策劃需要配備專門人員,活動過程中還需配備經過特殊培訓的博物館教育人員和應急醫護人員?,F有博物館的教育人員是否具備服務失智癥老人的專業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也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此外,失智癥患者的個人信息、治療過程與結果等資料的管理,也對博物館的運營管理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3來自失智癥老人自身因素的障礙
失智癥老人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每一個患者或許都擁有不一樣的生理、心理問題。老年癡呆主要臨床表現是認知功能受損和行為精神癥狀,認知功能受損主要癥狀包括智力衰退,記憶力、判斷力、推理能力及定向等下降,行為和性格變化;精神行為癥狀即偏執、情緒不穩定、無目的漫游、攻擊、破壞和吵鬧等行為。這些病癥有可能成為阻礙他們前來參觀、影響他們參觀體驗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鼓勵他們克服自身因素來參觀博物館,如何使之愿意參與博物館教育活動,如何確保他們可以毫無顧慮的參與集體活動,這些問題博物館都需要考慮。
四、文化干預視域下我國博物館失智癥老人服務的應對策略
1完善博物館無障礙環境的建設,保障博物館失智癥老人服務的基礎設施
2023年9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開始施行。文化干預視域下的博物館失智癥老人服務應以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為依據,在博物館“適老化”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失智癥老人的生理、心理特征,進一步優化現有博物館的軟、硬件設施,為失智癥老人這個特殊群體設置免費開放日,邀請他們前來博物館參觀,保障他們參觀博物館和享有集體文化的權利。
2加強博物館與社會機構的合作,健全博物館失智癥老人服務的專業體系
博物館失智癥老人服務不僅有賴于無障礙環境的建設、相關專業服務體系的建立,而且涉及失智癥的非藥物治療專業領域,加上目前國內博物館服務失智癥老人尚處于起步階段,“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通道都未打通,因此,博物館失智癥老人服務絕非博物館一己之力所能夠實現?;诖耍蛟S可以學習西方經驗,由政府部門牽頭促進博物館與福利機構、高校等社會機構合作,完善失智癥老人服務的專業體系與服務人員體系的建設,共同推動博物館失智癥老人服務進程。
3充分發揮博物館藏品自身特色,遵循博物館失智癥老人服務的底層邏輯
博物館失智癥老人服務的底層邏輯是在博物館文化記憶的空間場域中,通過集體記憶象征物的內在意義喚起個體與之相關的記憶,并在集體活動環境中幫助失智癥老人重新建立起自我定位。如何闡釋藏品的內在意義,使之更容易激發失智癥老人的個體記憶是其中關鍵的步驟。為此,一方面博物館要根據自身特色和失智癥患者的時代印記與成長印記研究,選用具有較強激發作用的藏品,比如與失智癥老人有關的重要社會事件或是個體人生重要關鍵節點有關的重要物件;另一方面還應設計與之相宜的互動體驗措施,進一步增強藏品作為記憶媒介的作用,并通過教育人員引導他們參與、交流。
4貫徹“以人為本”的服務原則,確立博物館失智癥老人服務的發展方向
在我國“以人為本”護理理念提倡以病人為中心、以病人的利益和需求為中心,把病人看成是具有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等各種需要的整體的人,在關注病人的疾病、注重對疾病康復的功能護理的同時,更關注病人及其所處的家庭和社會環境,注重病人心理需求的滿足和人格、尊嚴的完善。因此博物館失智癥老人服務應貫徹“以人為本”的服務原則,需要在活動實施的全過程中尊重失智癥老人的個體獨立性,涉及與之交流的話語態度、活動持續時間、突發狀況應急預案、個人信息等一系列有關問題。
5運用人工智能的“復活”技術,探索博物館失智癥老人服務的實踐創新
隨著AI技術的發展,近期用AI“復活”逝者成為一種可能。這種可能為博物館失智癥老人服務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對于這些失去摯愛親人的家庭,尤其是對于年邁的長輩來說,AI“復活”技術被賦予了人文關懷的溫度和情感力量,能給予人們精神支持和心靈慰藉。在符號學中有一個“刺點”概念,指文化“正常性”斷裂,是日常狀態的破壞,是藝術文本刺激“讀者式”解讀,要求讀者介入以求得狂喜的段落。借用這一概念,博物館可以在展覽的符號文本中,將文化干預與AI技術相結合,使得失智癥老人在特定的文化語境中再見心中難以忘懷的人,并與之對話交流。這種將AI技術作為展覽文本的一個“刺點”來激發失智癥老人遺失的記憶的方式,或許可以在失智癥老人服務中得到非同一般的非藥物治療效果。但是這項技術的應用還需要進一步規范和探討。
五結語
本文探討了文化干預和博物館失智癥老人服務的聯系,梳理了參觀、表演與創作、集體參與三個不同層次的服務方式,分析了博物館失智癥老人服務在實施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隨之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需要說明的是,本研究并非對國內所有博物館的普適性要求,僅僅是在理論解釋的基礎上,進一步以文化干預為視野對博物館失智癥老人服務展開的學術性探討和思考。本文撰寫的初衷在于,當國內博物館需要之時,基于文化記憶理論的思考和文化干預視域下的探討,可以為博物館從業人員提供參考,助力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