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鋼十廠修繕后風貌實景
景德鎮民瓷廠一號廠房修繕后風貌實景
一、保障結構安全
上海上鋼十廠與景德鎮民瓷廠一號廠房,在建筑本體中對結構的干預都秉持“最小干預”原則,盡量多呈現原結構,展現工業建筑風貌。
上鋼十廠結構形式為排架柱+屋架承重體系,且保存較好。混凝土排架柱僅在露筋、開裂等位置做耐久性修復,表面整體涂刷混凝土保護劑。混凝土屋架清理至基層后重做碳布加固,并增加加固范圍,覆蓋所有受拉桿件。鋼屋架按歷史樣式替換缺損桿件,保證連接可靠;外側涂刷防腐、防火涂料。
混凝土排架柱灌漿修復前
混凝土排架柱灌漿修復后
鋼屋架修繕前
鋼屋架修繕后
而景德鎮民瓷廠一號廠房東西向為梁-柱框架結構,南北向為鉸接排架結構,屋面為木檁條、木望板、平瓦屋面,保存狀況一般。如磚墻基礎埋深深淺差異較大,且原磚砌條基承載力有限,采用新加混凝土梁的方式進行加固。而對于混凝土柱和斜梁,以包角鋼和綴板的方式,在混凝土構件外部形成金屬外框,與原有混凝土構件共同受力。通過調節綴板的間距和角鋼的尺寸,盡可能多地展現原有混凝土構件。
一號廠房外墻加固
一號廠房斜梁加固
二、適當保留歷史痕跡
兩個案例中,廠房外立面外側的修繕根據損壞程度分級處理,對于磚塊表面輕微的風化和缺失不予干預,且適度清洗臟污和后期覆蓋,保留了工業建筑上時間的痕跡。
磚墻內側的干預方式嚴格參照了房屋檢測報告的結論,上鋼十廠沿用與外立面相同的修繕原則,完全實現了清水效果,不做額外加固;而一號廠房由于保存狀況一般,在墻體內側采用鋼筋網片進行加固,但對于原有墻體、梁柱上留存的不同歷史時期的標語、記錄生產進度的黑板等,都在施工中進行了精心保護,并成為建筑內外記錄其生長,承載城市集體記憶的標志。
上鋼十廠外培內側修繕后
一號廠房內留存的歷史痕跡
三、靈活運用空間特點
上鋼十廠建筑主體為單層雙坡廠房,長約180米,山墻面寬18米,高約12米。在上一輪改造中,夾層較多,空間劃分多而雜。考慮到修繕后規劃的多功能廳、中央花園和藝術展覽區等空間均需要通透、開放和高大的空間,在本輪修繕中恢復了為單層廠房的大空間,通過新增獨立承重的玻璃隔斷劃分功能區域,同時保持視覺連通性。
上鋼十廠內部恢復單層大空間
一號廠房為單層鋸齒形廠房,南北向9跨,單跨長度12米;東西向8跨,單跨長度9米。更新后的建筑分為保留廠房與新建livehouse兩個部分。前者保留外部紅磚山墻及機平瓦屋頂;后者則為新植入的白色方形體量。以室外庭院為交通核,形成 “T” 字水平流線主軸,將建筑劃分為小型現場演出觀演區、租售區、美術館及培訓區三部分。新建的livehouse將成為整個建筑的標志性空間,其外立面采用穿孔板,以現代建筑語言和材料同原有廠房呈現新舊對話。
一號廠房功能分區示意圖
一號廠房植入白色方形體量
一號廠房中部通廊改造后現場照片
保留紅磚廠房和新建白色體量的新舊對話
四、精細管控設備設施
在兩個案例中,由于屋架等屋面構造均被作為主要空間特征保留,新架設的設備管線便不能采用常規的吊頂形式來進行布置,而需要露明。設計師為了不影響廠房主體空間的完整性和未來功能對空間的使用需求,對機電管線進行了精細化管控。
上鋼十廠通過增設的夾層與局部下挖增設兩處機房,并且在屋架與行車梁之間布置設備管線,以降低對空間的遮擋,這種設計不僅保持了廠房的開放感,還通過合理的空間配置,提升了建筑的綜合性能,使其能很好地服務于未來多樣化的使用需求。
24 上鋼十廠機電管線避讓高側窗布置
一號廠房采用全空氣系統,并以布袋風管放置于斜梁與天溝夾角處,其余電氣橋架和消防水管都布置于布袋風管與原混凝土梁的縫隙處。這樣以最小空間將各種露明管線進行整合,并通過統一的涂裝,成為體現室內工業風格的重要元素。
一號廠房管線綜合BIM模型
一號廠房機電管線緊貼屋面安裝
結語
在當前城市更新進程中,工業遺產保護與再利用意義重大,是延續城市文脈、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環。工業遺產作為城市歷史文化的鮮活見證,承載著珍貴記憶,更潛藏著發展機遇。我們務必秉持“保護第一、應保盡保、以用促保”原則,在保護中,合理利用其空間,兼顧城市發展需求,找到保護與開發的平衡,讓工業遺產成為城市更新的鮮明亮點與強勁動力,推動城市文化傳承與現代創新完美融合。